解的。
想来青松老道撰写时并没有故作玄虚,写些云里雾里的东西。
老道士想留下门传承也是不容易啊,既要精通两界语言,充当翻译,还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,以免后人看不懂。
说起来许青是很佩服青松的,凭老道士的能耐,在那个迷信的时代,只要他想,随意就能开启主角模式,搅动风云,露几手法术,别人都得纳头就拜,别说称王作帝,就算是称圣作祖,都不是什么难事。
想想那刘邦起义,还要斩条白蛇糊弄下属,就知道古代人们对于超凡力量的崇拜。
但青松从没想过这回事,一心只想回家,一生大部分的时间,都行走在山林之间,形迹不显,从历史上的记载可以知道,他根本就没有闹出过什么大动静。
这是真的将功名利禄视若浮尘,这份心性,比之圣人不差。
佩服过后,再说回修炼。
《食气法》和《行气论》,是青松留下的两本关于修行的最基础法门。
《食气法》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吸取灵气,如吞食灵气的步骤,时辰,地点,姿势,呼吸等技巧。
《行气论》讲述的则是如何运用灵气,如气息流转,大小周天运转,淬炼身体等。
两者一取一用,正好配合,相得益彰。
按照许青等情况,他先要修炼《食气法》,食灵气而充盈丹田,以免刚通的气脉因没有灵气的滋养重新闭塞。
但他在初始入门——感应灵气这一关就卡住了。
原因就是:心不够静。
修行一途,首重静功,心静,则神明,则体透,可映照己身,可体察天地,可谓妙不可言。
然而人心浮躁,复杂难测,往往一念未消,一念又起,如此反复,最终难免念头丛生,无法平静。
所以修行的第一步,就是先修静功,心足够静了,才能感应捕捉到那飘渺难测的灵气,引气入体,开灵通脉。
《食气法》中也说了,灵符宗的弟子,真正踏入修行之前,往往都修了数年静功,最迟的一个,足足用了十年,才成功做到引气入体。
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许青这么幸运的,有开灵符帮助,哪怕是在灵符宗,开灵符也是相当珍贵的。
许青尝试感应灵气已经两天了,但尽管他性格平和,杂念不多,加之通了气脉,有了加成,也只能模糊地感应到灵气的存在,无法引气入体。
看来我不是天才,再次失败后,许青得出结论。
按理说开灵通脉后,想要感应灵气,就相当容易了,没想到还是不行,总是差了那么一点。
只能使用另外的方法了。
《食气法》中有言,如果静功不深,无法静心,可使用一些辅助之物,如焚香,写字,作画,对弈,听曲等,帮助入静。
说白了,就是如果你无法凭自身定力把心静下来,那就给自己找一个目标,专注进去,慢慢地就可以达到静心的效果了。
只是,靠辅助之物入静,比之自我入静,效果就要差上不少。
许青当时就吐槽:没想到修个行,还要附带琴棋书画技能,整得跟青楼入行标准似的。
原本想要试试自己的资质,现在知道自己不是那种妖孽天才了,那还等什么?
买笔墨纸砚,练字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