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话在咱们长安城里,樊楼的旁边,有一间茶坊,唤作‘品茗轩’。铺面潇洒,器皿雅洁,买卖十分兴隆。”
这抑扬顿挫的声音,似乎在书一般。当然,这时候可没有什么专门的评书,只有话本。这种讲话本的形式,在这时候称之为“话”,其实是截了尾,应当是“话本”的意思。后世四大名著大多都是话本流传开来的,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最初都是话的话本。《三国演义》话本为《全相平话三国志》;《水浒传》则为《醉翁谈录》。前朝诗人李商隐有《骄儿》一诗写到:“或谑张飞胡,或笑邓吃。”,这“话”的本事,前朝就流行了。
这时的书人又叫博君人,目的是为了博君一笑,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,百不厌。在台上书的博君人,乃是长安城里赫赫有名的“三分”霍四,不以风雨寒暑,诸棚看人,****如是三分。三分即讲三国故事,因为这个时空没有隋唐,所以三国是大顺百姓最喜欢的朝代。为啥?猛将能臣辈出,乱世出英雄啊!哪个男人心中没有英雄梦,没有英雄情结?
霍四在年前受邀到樊楼书,一就是一年。期间多是报纸上的趣闻和三国故事为主,毕竟这报纸可是新鲜玩意,长安城里的报馆又如同雨后春笋般涌起,每日里可的事情不少。
樊楼花了大价钱请霍四来,果然客人也比先前多了。除却霍四的工钱,樊楼净赚不少。如此双赢的事情,双方都乐得合作。霍四虽有固定工钱,可是书得好,客人也有打赏,甚至结算下来,比工钱还高。
霍四这块“三分”的金字招牌,很多酒楼都想挖他过去。樊楼给霍四的工钱,一个月比一个月高,霍四才安心地在樊楼扎下根来。
今天又不是沐休,打赏的金主(沐休的官员)都没来,来的都是些熟客,霍四微微有失望。但这场评话,是樊楼掌柜的要他的,他也不好拒绝。毕竟有什么广告,够得上《大顺民报》的头条?樊楼掌柜的不愧是精明的商人,一下子就嗅到了商机,虽然这大顺民报上并不是讲樊楼的事,可好歹也沾了边。
原来,《大顺民报》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头条。在樊楼旁边的品茗轩,也有好些年头了。前几年,一位姓李的士人与朋友在此店饮茶,匆促之间,将一个装有几十两黄金的钱袋遗落在桌子上走了。数年之后,李某再次来到这个茶馆,与同行的朋友提起这桩往事。店主听见,立即插话:“官人所的这个钱袋,被可拾得。如果你的数额相符,便可领去。”李某极为吃惊,兴奋地:“店家果真拾得,我当奉送一半。”店主笑而不答。
茶坊中有个阁楼,店主扶梯而上。只见楼上收藏了大量顾客遗失之物,有雨伞、木屐、衣服、器皿之类,每一件都用纸条标明:某年某月某日,某种形状的人遗失。店主在楼角寻得一个包袱,仍原封未动,取下楼来询问李某。李某报了包中黄金的块数和重量。当面打开检,所言相符,店主立即全数交还失主。李某取出一半要送给这位至诚君子。店主却推辞:“可如果重利轻义,早就全部藏进自己腰包里了。”于是,李某感激万分,在座的顾客们也都以手加额,大为称颂。
就是这么一则故事,品茗轩就出名了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