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是楚衍的学生杨忠辅在用1.2米天文望远镜观测火星的时候,发现了火星上有很多条纹,火星有些地方呈现蓝色,奇怪的现象,让杨忠辅大为好奇,他提出一个火星存在文明的观点,那些细线是运河或者河流,而呈现蓝色的地方可能是海洋或者大型湖泊群,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
杨忠辅将论文发布在皇家科学院天文学报上,《火星观测及其图像研究》,在论文中杨忠辅叙述了观测的现象和图片,描述了火星的图像分析和计算了细线的距离特征,并且推论出根据自然物体和人工特性的不同特点,这样的细线有着明显的人工特征,也列出了一些人工的痕迹的图片,测算了细线的曲率和走向特征,认为这些可能是火星的运河或者河流或者大的峡谷,另外在暗影的图像中,推测可能是大面积植物或者是湖泊或者海洋的局部,并且详细计算了水域的面积,竟然达到900公里,因为无法呈现细节,所以这些都是推测。
杨忠辅给火星的起名为“东胜神州”,源自佛教的《阿含经》的四大部洲说,其中卷十八中说“须弥山东有天下,名弗于逮,其土正圆,纵广九千由旬;人面亦圆,像彼地形。”,或曰:敬天礼地,气爽神平。而地球世界就是“南瞻部洲”。
事实上仅有推测就足够了,这样的热点瞬间引爆了天文学界以外的世界,本土的几个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了此事,很多标题是《我们发现了人类的表兄弟》,《人类不再寂寞》,《我们如何和对方接触》,等等各种不同的专家和学着都纷纷发表意见,各种科普书籍和小说大量出现,在地球上形成了一股持续几个多月的火星热潮,东胜神州这个名字也被人认为是火星人友好的代名词。
但是随之而来的反对声音也非常有力,反对者是以观测证据很不可靠,所谓的运河、海洋大陆之说穿凿附会,牵强不通,其他人的观测并没有这样的现象,细线可能是天然的地形特征,而暗影应该是地质颜色的不同。
人们冷静下来的人们开始思考,如果这个是真实的存在外星人类,那么他们是善意还是恶意呢?我们如何和他们联络?他们的文明层次发展到哪一步,等等延伸出来更多的思考。而这场争论极大的影响了整个科学界,更新的望远镜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。皇家科学院随即提出了未来10年规划,研究更大更高精度的天文望远镜,观测其他行星是否存在文明,研究应对方案,从社会和文明,科技和军事等多方面建立课题组,拨出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该10年规划。
在杨忠辅这个发现后的第七年,新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研制出来,口径达到了创纪录的5米,仅仅主物镜重量就达到了2万5千斤,巨大的天文望远镜长度达到60米,总重量达到200万斤,折合成公制单位为1000吨,而仅仅玻璃的热应力的退火就花费了1年时间,同时制作的3个备用望远镜,因为受热不均匀而出现裂缝,无法使用,为了建造超大型物镜,将作监玻璃工坊研制出来超大型坩埚,用来溶解玻璃,克服了多项技术,不惜工本的建造出来这样大的物镜,堪称当时工艺技术的巅峰。5米望远镜被皇帝命名为“一行望远镜”。
一行望远镜投入使用以后,启动观测,望远镜对于火星的观测更加的清晰,不过火星的观测并非那么容易,要想得到最清晰的图像,必须在火星和地球在最近的距离上,而2个月后有火星大冲,根据计算,火星大冲后10天左右火星和地球的距离最近,是最好的观测时间,全地球的人们都在期待着。
火星大冲后的8天开始,天文望远镜开始了跟踪观测,但是天气不作美,总是没有合适的观测窗口,以天文学院教授楚衍带领的团队,杨忠辅作为观测负责人,开始了紧张的等待,终于在第11天,天空放晴,夜晚的星光没有任何杂质,人们肉眼都可以清晰的看到东方那颗红色的星球,并且明显的变大,视星等竟然达到-6,这天晚上还没有月亮,实在是最佳的观测时间。普通望远镜就能够看到火星的视圆面,而5米的天文望远镜可想而知。
杨忠辅不同的时刻拍摄了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