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57章 晋位楚王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唐军主力从阴地关撤军后第十日,也就是军粮刚好耗尽的那一天,战争终于结束了。

    河中叛军解围临汾,一路退往了隰州。由于接到消息,康君立的一万河东军正在汾西接应王瑶,所以张寻没有下令追击,任由河中军从容退去。这也是无奈之举,从七月开始,经过了长达半年的鏖战,此时此刻战争的双方都有严重的厌战情绪。在这种情绪前面,张寻也难以强为。他本意是不想放过王瑶的。

    耶律苏察守住了阴地关。穷奇都并没有遭受到预想中的猛攻。李克用得知唐军主力撤军的消息后,只是命令李存审坚守灵石,自己便领军赶往了北方。在北方战线上,李存信与幽云联军的战事陷入了僵持,李克用似乎更担心那边的战况。

    根据张寻的命令,裴仲放弃了贫瘠的沁州。可以预见,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唐军将与河东军在晋州、沁州一线对峙。这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战。沁州那片贫瘠的山区难以给唐军提供太多补给,而派兵坚守又将分散唐军的军力,所以放弃是一个理性的选择。

    临汾解围两日后,静难军才终于姗姗来迟。张寻也曾想,如果裴仲早两日来,也许就能彻底消灭河中叛军了。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如果。他也不能因此埋怨裴仲。在这个时代,受限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,大范围调兵作战很难做到精确无误的配合。这也正是古人常说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的缘由。

    比静难军更晚到达晋州的是李罕之的河南军。李罕之比李暮先出发,却比李暮晚了三天才到,这其中的缘故,只需看看河南军身上那些鼓鼓囊囊的背囊就知道了。毫无疑问,李罕之肯定又是一路劫掠着过来的。

    对于河南军这些个骄兵悍将,张寻很是纠结。他憎恶他们,此时却又不得不仰仗他们。每到这个时候,张寻才能理解为什么刘邦、赵匡胤、朱元璋这些个开国皇帝在扫平天下之后,都会回过头来找当初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们算账。有些帐,当时是不能算的。只能秋后再算。

    张寻不但没有跟李罕之算账,反而因为李罕之解了上党之围的功劳而重赏了他。张寻亲自上书天子,封河南尹李罕之为佑国军节度使兼河南尹。也就是说,原本归李暮管辖的河阳、汝州、许州等地,如今都归到了李罕之的治下。而原来的佑国军节度使李暮,则当上了河中节度使。

    李暮虽然一百个不情愿,可终究拗不过张寻。大唐天子李晔一纸诏书下来,李暮不仅当上了河中节度使,河中军还被赐号为“护国军”。

    经过这次“河东之役”,张寻算是真正了解了沙陀人的实力。号称“天下第一强军”的河东军,此时正是蒸蒸日上之时,上下同欲,人才辈出,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。张寻当初想要毕其功于一役,还是有些天真了。他已经想好了,至少两年之内,绝不再主动挑起和李克用之间的战争。他也相信,经过这一场战争,李克用也会认清唐廷的实力。他也一定会有所收敛,不会再轻易碰触唐王朝的底线。以战促和,有时候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
    转眼龙纪元年已逝,李晔这个善于折腾的天子又改元了,公元890年便成了大顺元年。

    大年正月初一,众将来到护国军节度府,给西平王张寻拜年。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了将近一个月,静难、定难、镇国、威胜、泾原等军皆已经各回本镇,神策军也护着宰相张浚回了长安。但张寻仍然领军驻扎在蒲州,没有返回邓州。他倒不是为了防备河东军的反扑。他是在等待两件事情的结果。

    一是朝廷的封赏还没下来。这次讨伐河东一役,可以算是双方打平了。双方基本维持了战前的军事分界线,谁都没有占到便宜,谁也没吃太多亏。这样的结果,可比历史上唐军的惨败要好上很多,起码朝廷没有丢脸,河东军也遭受了重创。但是,张寻并没有达成事先制定的削平河东镇的战略目标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又可以说张寻是失败了。

    至于这一仗到底算是赢了还是败了,关键就看朝廷如何看。看大唐天子李晔会作何表态。

    如果朝廷重重的封赏了张寻,那么在世人的眼中,张寻就是打胜了,张寻就是英雄。而如果朝廷事后没有封赏张寻,甚至于还发出斥责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