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珏一边问陈昭明,一边用手指着远处一个接近7米高的类似印刷机一样的巨型设备。那个巨大的设备正在轰鸣运作着,噪音传到王珏身边来的时候依旧非常巨大,让他和陈昭明两个人说话的时候,不知不觉间已经是在扯着嗓子在喊了。
“司令官!那是一台轧机!是用来将钢坯轧成坦克用的装甲钢板的……”提起这个设备来,陈昭明就一脸的自豪表情了。大明帝国因为工业起步较早,工业底子也较厚,所以在传统工业上拥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优势。比如说中国有可以为战列舰生产装甲板材的轧钢机,宽度已经超过3米,特种轧钢设备上的辊身,长度已经接近4米。
当然,为坦克生产装甲钢板的轧钢机,宽幅并不需要那样夸张。不过眼前的这个轧钢机个头也不小了。毕竟轧钢机需要将生产出来的钢坯轧成钢板,自身的结构强度,就要比钢材的强度要高。虽然钢坯是要被加热成炙热柔软的状态,但是其本身的硬度依旧还是非常惊人的。
整个轧制钢板的过程不可能一气呵成,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执行,最终原本厚重巨大的钢坯,会在轧钢机的一次次锤炼碾压下,变成厚度合格的钢板。这些钢板将被焊接到坦克的正前方,为后面的车组成员还有发动机设备已经弹药提供保护。
最开始的时候1号坦克的原型车采用的是铆钉结构安装钢板——也就是在坦克正面的装甲上密密麻麻的打上铆钉,用这些铆钉来固定这几块厚重的钢板。可是后来因为车体重量的问题,以及尝试技术的想法,最终采用了焊接车体结构。
这即便是在几十年后,也是一个先进的举措,不过在当时看来,这种刚刚开始在海军造船领域掀起的焊接技术狂潮,还是太过好高骛远了一些。首先就是建造耗费时间并且占用大量稀少的焊接技术人才,其次就是让坦克的制造成本有些居高不下。
最终的妥协结果,就是坦克在非承受攻击的底部还有内部,采用铆接结构来节约成本和生产时间,在正前方的装甲防护地带,采用更加结实的焊接技术。
那台轧钢机在王珏的注视下继续工作,几名工人在机器的周围忙碌着,他们控制着一块块燃烧成赤红色的钢坯进入轧钢机,经过一次次的滚压,原本的钢坯一点点的变薄,最开始的时候是300毫米厚,最终变成1号改进型坦克车体前面3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。
有的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,利用两个滚筒相向滚动时候的吸附力,设计出用两个大型辊轴去轧压钢材的机械。就如同现代复印机卷入一张a4打印纸一样,轧钢机一块接着一块的卷入烧的如同岩浆般赤红的厚实钢铁。
陈昭明在一旁大声的为王珏介绍着这个巨大的设备在使用之前,那些巨大的钢锭已经经过了无数道工序,才最终成为特种钢材,被运用的坦克之上:“这些特种钢从选矿上就和普通的钢材有区别,每一道工序都是无数工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晶!”
说到这些专业知识,陈昭明都已经无法细致的讲解了,他只好又叫来了一个工厂内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工程师,请他粗略的给王珏介绍一下坦克需要的钢材,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。
被找来的工程师也没有推辞,直接就开口从遥远的最前端开始介绍起来:“将军……首先就是要将矿石处理成矿粉,具体是怎样处理的,我可以和您说上一整天。我想您也不会对这方面的事情太感兴趣,所以为了节省您的时间,我只粗略的说一下……”
他指了指车间大门外面,远方不断冒着浓烟的几根巨大的烟囱,对王珏喊着说道:“经过复杂的研磨和选矿之后,优质的铁粉将被分离出来,作为原材料混入助燃剂等添加物再进入高炉内煅烧,最终形成可供炼钢的铁原料。”
“然后将这些铁原料加入合适的稀有金属微量元素,一起继续送入炼钢炉内冶炼,形成合适我们使用的钢材。”那名工程师回过头来,指了指正在工作的那个体积庞大的轧钢机,对王珏介绍道:“形成钢材之后,经过轧机制造成特种钢板,随后运往下一个车间,安装在坦克上。”
说实话这是一个复杂的流程,实际上的步骤要远比这个工程师描述的要多的多。聪明的中国人,聪明的外国人,最终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探索,才将原本那些简单到可怜的冶金设备,发展成为如今这样成规模,成体系的庞大冶金工业集合。
这里的设备上,从每一个简单的细节一直延伸到每一个复杂的创新,都蕴含着百年来无数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,都是数辈人辛勤劳动的结晶——任何一个科研技术的攀升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。
往往一个工业设备上的某一个简单的变化,都是整个工业体系甚至是包涵了教育农业等一系列进步革新之后,才促成的。天启皇帝在1627年用笨重的火绳枪打败了辽东的后金政权,然后一路用自己的权力将火绳枪推进到了燧发枪的高度,却依旧只留下了一个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大明王朝。
而依靠半工业半手工支撑的大明帝国军队,也没有在征服世界的道路上笑到最后。带着无尽的遗憾还有不甘,大明王朝的无数精英们沿着天启皇帝的道路走了下去,他们披荆斩棘一直走到了今天,留给了后世子孙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是的,最宝贵的不是金钱,不是掠夺,而是逐渐在实践之中总结发展起来的体系!从教育到思维、从材料到工艺、从流程到制度,这个体系搭建起来太难太难,不过大明帝国在风风雨雨之中,完成了这个体系,这……才是这个帝国最大的财富。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