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历史”非是让人死记硬背,记住了“x年x月x日生了xxx”,再背诵一遍拥有怎样的历史意义,体现了怎样的价值、情操,而是一个“支点”欧几米的说:给我一个支点,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!唐太宗李世民则说: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。81中『 』文网
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九个字,一句简单、扼要的话,便讲明了历史上,从古老的夏商周之时起,古人设置史官,记录言行、事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后人记住那一年,生了什么,具有怎样的意义、价值、情操,体现了什么样的观念。不是为了让后人歌功颂德、景仰先辈……
而是由此,留下“案例”他们是先行者,缘何成功,又缘何失败?其中的经验、教训,经过了时间的沉淀、积累之后,他们那些行为成功了,那些做法失败了。
无需记得,是哪一年,生了什么。
只要记得,对的是什么,成功的经验是什么;错的是什么,失败又是因为什么。这是一种跨越了时间的、纵向的,一个民族一步、一步向前走,所不断总结的经验、教训,它是历史,是一个“支点”。
当时之人,当世之人,读历史而见兴替,明其是非。历史上的道理,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所沉淀下来的。
当时之人,便应以之经验、案例为“支点”,翘起当下的时代。就如阿基米德说的一样,先辈已经给了我们支点,那我们就应该用这个支点,翘起此刻的、当下的地球。唯有此,才不负学了历史这一门课程!
而,纵不能有此大抱负,以之为人,亦是可以的。
历史卷的题目,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考验同学们学习历史的能力,考验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、目的,并以及这半个学期以来,所具备了的“能力”这样的能力,无疑从那些灵活多变的,让人难以下手的题目中,便能看出来。
题目,出的是宋朝时候,远离了中土的海商,遇上海盗的事件,而实际上,他们目前的课程所学到的“历史”却并未学到宋朝,甚至仅仅才是学到了商周,还没有讲春秋和战国呢,但这却并不妨碍他们用学习过的方法,来分析这些资料。
这样的学习、分析的方法,比记住那一年生了什么更加有用!
……
写完了题目,她便等着打铃。等待休息的时候,便汇合了白飞飞,李娜她们,几个女生在教学楼外的窗户下站着,一阵抱怨历史的题目,真的太变态了。一阵声讨之后,心情好许多,诸人便拉着手去柏油路旁的树荫下玩儿,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须臾过去,接着就是最后一门作文考试了。
“作文”就是写文章对此,暖暖感觉毫无压力。
她的作文一向不错虽然,她很看不上老文青。
可心底,也承认老文青这个人除了那一点点自恋的小毛病之外,容易得意忘形之外,实际上还是一个不错的老师的,为人也是不错的。而长久以来的接触,尤其是这个月,老文青带着大家参加“大奖赛”的热忱,也让她对他改观不少……
“铃……”
曹魏、金老师这一对璧人,拿着档案袋进来。然后很默契的分试卷,吩咐了一下之后,也不多说了,就等待着铃声,然后答题。
作文卷两道题,第一题为:观察图中的图案,并用最简练、明确的语言将之描述出来。然后下面,便是一幅图。图是一个在公交车中拍摄出的照片,人不多不少,有十几个。这一题的分值是15分。
后一道,是正儿八经的作文,给出了四个字的命题:
文以载道。
只是四个字,并无任何多余的说明题目对于一群才上初一的,十二岁的孩子来说,有些大,却又并不算大。人是要“立志”的,只是“志”不可常立,常立则无恒志……所以当一个孩子,还不曾懂事的时候,不应该固执的、频繁的去问他们:以后想做什么呀?做科学家好不好?做音乐家好不好……不能多问。
而在小学堂之后,当他们经过教育,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。这个时候,就可以很认真的,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的自己,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,做怎样的事。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再订立下自己的志向!
这,是立长志。
所谓“无志之人常立志,有志之人立长志”便是这个道理。
第二大题的分很多,足足有35分,字数、文体并未作出限制,讲台上老师的手里,依旧还拿着一摞纸,但凡是不够用,可以找老师。临近开始之前,曹魏晃一下手里的纸张,雪白的a4有些晃眼。
说:“作文考试的规定基础时间为6o分钟,作文字数不限。若需另外领取纸张,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